市场聚焦
经济治理支撑海外并购
来源: 作者:鑫贝投资 发布时间:2017-02-08在2016年中国海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,中企海外并购被取消的交易金额也出现了暴增,反映出海外并购的阻力。
据报道,2016年中国海外交易被取消的金额总数超过了750亿美元,共有30多桩对欧洲和美国企业的收购案因监管和外汇限制而被迫“流产”。2015年,被取消的交易金额约为100亿美元。
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面临的抵触情绪似乎在加强。即使是相对美国更为包容的欧洲,加强对中资企业并购限制和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。
为什么会频遭抵触?分析近年的案例,非经济原因和经济原因兼而有之。非经济原因主要涉及所谓国家安全,但有许多纯商业收购也遭遇了不小的阻力。归结起来,原因有如下方面:
首先是中国企业不透明的问题,如此前复星试图控股英国老牌私人银行KleinwortBenson未能通过审查,就是因为其资金缺乏透明度。其次是收购目的和商业逻辑令对方生疑。尤其对于中国国企投资的所在国而言,最大的担心来源于投资背后的非商业因素。另外,中国企业的不规范问题也令国外决策者疑虑,例如国企海外投资的腐败问题,使用资金的方式非常“任性”而不受约束等等。
欧美国家,也就是中国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,对中国市场的准入(开放度)、投资环境(规范性)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。例如,德国多次表示关注中国设置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投资环境,期望更加开放。《福布斯》杂志网站此前刊登的一篇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文章也称:“真正的问题在于,中国究竟何时才会实行开放,允许外国投资获得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。在这一时刻到来前,我们可以预计,有更多的交易将会失败。”
一是涉及市场开放和投资环境优化的领域,需要落地、推进。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《彭博商业周刊》发表的署名文章所言,中国将开放更多行业,并放宽更多行业准入。这些都需要落实为具体的制度、政策、行动。
二是分类区别监管、区别看待。国企海外并购容易产生腐败和风险,监管体系宜严密;民企的海外收购是市场化行为,宜减少干预。例如在海外并购的支付方式方面的审批就降低了经济效率——自从监管部门取消上市公司现金并购的行政审核后,A股目前所披露的海外并购设计方案几乎都选择“现金支付”方式,这并非因为上市公司财大气粗,而是为了缩短并购流程以达成交易。这是以牺牲经济价值为代价的。
最后,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,中国可以积极参与推进和改善全球治理。近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、李克强在海外媒体上的文章,都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继续拥抱全球化的积极信息,G20等平台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契机。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越来越积极,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必然随之提高。(第一财经日报)